快手电商(掀起消费新浪潮)
雲南複雜的地形地貌,多樣的森林、土壤類型以及獨特的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
雲南約有二百五十個野生菌品種,占全世界食用菌的一半以上,是中國食用菌種類的三分之二,是名副其實的“野生食用菌王國”。
每年的6月前後,雲南的雨季如期到來,牛肝菌、見手青、雞油菌、鬆露、鬆茸、羊肚菌……,各色菌子輪番登場。而在野生菌江湖中笑傲群雄的一種人間美味,除了雲南人以外,國內外認識它的人恐怕實在不多。
雞樅菌,有人認為是能跟河豚、雪蛤等並列為中國頂級的食材,其藥用價值是人參的3倍,靈芝的2.5倍,冬蟲夏草的1.5倍,可能吃的起肉的人不一定吃得頂級雞樅菌。
在菌類的鄙視鏈中,雞樅菌是公認的頂層菌類之一。
白蟻孕育出的秘籍美食,美食家們難以抵擋的極致誘惑
“帽尖腿長無鞋穿,腳根深處有蟻家”,形象地描繪出雞樅菌的特征。雞樅菌表麵有著黑褐色或微黃色的傘蓋邊緣,呈輻射狀裂開,“紛披如雞羽”,雞樅菌就是因此而得名。
不僅傘蓋如雞羽,雞樅菌更有雞肉般的鮮甜口感,可以說集菌類的鮮美與動物的肥美一身。
清代《滇南雜誌》記載,“土人鹽而脯之,經年可食;若熬液為油,代以醬豉,其味優佳,濃鮮美豔,侵溢喉舌間,為滇中佳品。前人對雞樅菌的描述,恐怕都無法形容出雞樅菌鮮美的萬分之一。
文壇美食家汪曾祺老先生稱雞樅菌是菌中之王,他讚道,“味道如何,真難比方。可以說這是植物雞。味正似當年的肥母雞。但雞肉粗,有絲,而雞樅則極細膩豐腴,且雞肉無此一種特殊的菌子香氣。”
從沒嚐過雞樅菌味道的人們可從汪老先生的描述中大致想象一下這獨一無二的味道。
為了留住自然界中的野生美味,人們往往會想盡一切辦法進行人工繁育載培,但在雞樅菌這裏這個辦法卻行不通,因為雞樅菌的生長環境是如此苛刻,任何人工生態環境都無法複製。
雞樅菌擁有自然界最神秘的,在食用菌界獨有的“家”,這個家就是雞樅窩。野生雞樅,隻生長於白蟻巢上,雞樅窩是雞樅的家,更是白蟻的家。
白蟻收集大量的木屑等植物材料來構建成蟻巢,從周圍找來雞樅菌絲或孢子播種在蟻巢上,由木屑和白蟻口水等材料構成的蟻巢成為了雞樅生長發育的優質培養料。雞樅菌與白蟻相互依賴,同生共長,缺一不可。
采雞樅不光要有敏銳的眼力和靈敏的嗅覺,而且還要知天時、明地利。
為了獲得最佳口感,雞樅當然是愈嫩愈好,因此雞樅的采摘時機十分考究,以頂上傘蓋還未張開,即在其剛出土至傘緣與菇柄成45度角以內者為佳,此時的雞樅最為鮮嫩肥美,傘蓋一張,馬上“紛披”,肉就老了。
在大雷雨過後的數日內,經驗豐富的本地人就會每天一清早就前往可能出菇之處尋找采收,因為一過午後,雞樅往往會因為氣溫過高而腐爛掉。
如此嬌嫩脆弱的雞樅菌雖然鮮美無比,但保質期極短,溫度達30℃以上時,僅僅在一天內即雞樅菌就會開始腐爛。而溫度在10℃以下的時候,菇體又會被凍傷,從而影響口感和鮮嫩度。
雲南人品雞樅,最佳的做法一是燉湯二是油浸。燉湯當然是極鮮的,但新鮮雞樅不容久留,所以當地人會把雞樅菌以油泡的方式來保存,這樣一來雲南人一年四季都有了雞樅的陪伴。
在雲南的大多數家庭裏,總會常備一兩罐油雞樅,不想做飯的時候,拌麵,拌飯加上一點,縱使再寡淡無味的食物也會變得鮮美無比,這是懶人的福音,也是屬於雲南人的幸福。
今天油雞樅不僅能被雲南人享用,還在作為手信禮物從雲南走向全國各地,讓這來自神秘之境的天然饋贈也能撫慰全國吃貨們的心與胃。
部分圖片來源或改編自互聯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侵刪請聯係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最新留言